必赢官网
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主任观点】李建军: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2020-03-07  [浏览次数]:

由必赢官网院长李建军教授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发表在《中国大学教学》2020年第1期上。

金融科技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能否推动新的金融学科体系形成,是否有必要专门培养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学科一般是指具有共同理论基础或研究领域相对一致的专业集合,专业是学科的基本单元。从发展的视角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源,科技不断改变了金融形态、金融模式和金融效率,传统经济金融理论有的已经难以解释现代金融现象,推动金融理论创新和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非常必要。本文分析金融科技的实践进程与国内外金融科技学科专业的发展,归纳总结学科内涵、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推动中国金融科技专业教育的发展。

金融实践的发展总是快于理论创新的节奏,金融学科的调整基本上是实践追随型模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中的科技与金融两大元素相辅相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效率,推动物质创造与社会进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配置资源、润滑生产,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曾被比喻经济社会发展两大车轮的金融与科技也在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金融更多体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科技更多的体现为社会生产力。

历次技术进步对金融业的改变,使得金融实践实现飞跃,由此形成了新的学科专业。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财政信贷专业,之后不久产生的银行、外汇与保险专业,60年代发展为金融、国际金融和保险专业,90年代融合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二级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华尔街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产生了金融工程师职业,推动了金融工程、信用管理、金融数学和投资学等专业的出现。2010年以后,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以后,产生了精算学、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等专业。学科层面也把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可见,金融学科的发展内生于金融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演变。

作为新兴发展学科,金融科技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规格应该体现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紧扣时代发展的特色,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无论是中央部委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培养本科生都应该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定位于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培养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宽口径主要体现在加强思政类、数学类、科技类、经济类、管理类和金融类课程模块设计上,厚基础体现在设计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少而精、不重复、大课时的理念开设基础课程。硕士人才培养应主要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点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金融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学术型金融科技专业研究生主要定位于科学研究,采用硕博连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前沿技术创新金融理论,更好指导实践。博士人才定位于培养金融科技领域的精英型高层次研究人才。  

随着技术引领日趋成为金融发展的新特征,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愈发重要。学科交叉发展是未来金融学科的方向,金融与科技不断融合是大势所趋。金融服务与产品数字化、货币虚拟化、金融机构技术化、金融监管科技化是未来金融业的主要特征。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化的专业知识体系,拥有金融管理、现代技术能力。金融科技学科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新兴学科,未来随着金融业普遍的科技化改造,金融创新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更加完善,那么,金融科技学科必然会融入到金融大学科之中,传统金融学科也会被改造升级,成为交叉、复合型专业学科。



上一条:【主任观点】李建军:“一带一路”倡议、企业信贷融资增进效应与异质性 下一条:【主任观点】李建军:普惠金融与创业:“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