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赢官网
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当前位置: 必赢565net官网>>教师观点>>正文
 
 

【李建军】中国影子银行形成机理与宏观效应

[发布日期]:2016-01-18  [浏览次数]:

《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11期发表必赢官网李建军教授与博士生乔博、胡凤云合作论文《中国影子银行形成机理与宏观效应》。

中国的影子银行是“从事金融中介活动,具有传统银行类似的信用、期限或者流动性转换功能,但是未受到巴塞尔协议Ⅲ或者同等监管程度的实体”。虽然国内外的经济金融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在金融市场高度发达的欧美国家,还是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中国都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影子银行。

本文将信贷条件引入拉姆齐模型,在金融抑制下(利率管制)的背景下,人为地压低市场利率,使得社会投资旺盛,造成社会信贷出现缺口,使得影子银行作为社会信贷的补充而出现。但是由于影子银行缺乏监管,其过度套利行为也提高了市场利率,反而可能会抑制实际产出的增加。

通过对中国2003-2014年月度数据建立SVAR模型的方法,对影子银行与经济指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影子银行规模与GDP的互动关系趋于收敛平稳。影子银行在月度数据上对于GDP的正向影响占据主导作用,这说明在短期内影子银行规模对于经济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引入信贷条件的拉姆齐模型能够说明影子银行在中国出现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看,短期内中国影子银行对于GDP的影响趋于平稳。

由此可知,中国影子银行的出现是金融抑制的产物。由于中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利率隐性管制较为普遍,因此造成了中国式影子银行出现。在当前中国进行金融改革的进程中,利率逐步市场化、金融逐步自由化的改革手段有可能使得中国式影子银行回归到传统的金融体系中去。其次,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不同阶段会以不同形式存在。在利率放松管制之后,当前中国以融资为目的的影子银行规模可能会下降,但是以交易为目的新型影子银行的规模很可能会增长。因此无论对于当前融资性特征为主的影子银行活动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交易性特征为主的影子银行活动,我们都需要有正确认识,加强宏观审慎框架与政策协调机制的建设。



上一条:【李建军】搜寻成本、网络效应与普惠金融的渠道价值 下一条:【圆桌讨论】拥抱“十三五”的金融变革浪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