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第12期刊发必赢官网谭小芬教授与其合作者韩剑、殷无弦撰写的文章“基于油价冲击分解的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工业行业的影响:1998-2015”。殷无弦为必赢官网卓越学术人才培养项目第三期学员。
国际油价波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石油作为基础性能源,其价格变化不仅通过贸易条件造成国民收入的潜在损益,还会对国内的物价水平和产出稳定造成一定风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推动石油需求迅速上升,中国原油进口量从1998年的2732万吨上升到2014年的3.08亿吨,对外依存度从6.79%上升到58.82%,超过国际公认的50%的安全警戒线。随着中国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价格波动使中国比以往更容易受到冲击。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两年之外, 1998-2015年中国工业生产指数增速与国际油价变动之间的负向相关关系非常显著,这与近十年来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部门和投资驱动密切相关。
油价冲击的来源不同,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机制也不一样。如果油价变动与全球需求无关,而是由全球供给或投机引起的,则油价下跌会导致企业的成本下降和产量上升。但是,如果全球需求低迷引发油价下跌,需求低迷对工业产出的负面影响超过油价下跌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油价下跌在短期内伴随产出萎缩。因此,油价冲击对工业影响的差异,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探究:一是分析工业行业对于不同来源的油价冲击的反应有何差异;二是考察不同行业对于同一种油价冲击的冲击反应也是有差异的。
论文通过SVAR模型将油价冲击进行分解,然后提取结构式残差向量,分析这些结构性冲击对整个中国工业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影响程度和差异,并结合行业的特点,考察这种影响差异背后的原因和机制。论文创新在于:①研究方法上,借鉴Kilian(2009)的方法,将油价波动的结构性冲击分解为石油供给冲击、经济总需求冲击和石油特定需求冲击,并在Kilian(2009)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经济总需求分解为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总需求、国内与国外的经济总需求,将特定需求冲击进一步区分出金融投机冲击和其他特定需求冲击,观察不同来源的冲击对工业行业的影响差异;②研究对象上,将1998-2015年中国37个工业子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油价冲击对行业影响程度的差异,然后从能源密集度、国企产量占比、行业垄断程度、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使用替代能源等视角解释油价供给冲击和特定需求冲击的影响差异,从贸易依存度解释需求冲击的影响差异。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总需求冲击和石油特定需求冲击对油价变动的影响远远高于供给冲击。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对油价波动的贡献为20.4%,远低于特定需求冲击的贡献(79.6%),表明近年来油价波动主要来源于石油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变化、库存调整和金融投机等因素的推动,供求因素只能解释油价波动的20%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油价的特定需求冲击对工业产出的影响高于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
(2)油价的供给冲击、特定需求冲击和金融投机冲击会抑制工业产出,能源密集度越低或者国有企业产量占比越低,抑制效应越显著。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国内成品油定价明显滞后于国际油价,没有体现出足够的弹性,加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部分抵消了油价的上升,有利于降低国际油价对工业行业的影响;二是能源密集度高的行业,通常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国有企业占比也相对较高,其议价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将原油成本转移到下游企业。在油价高涨阶段,成品油价格管制导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受损,政府往往给予企业补贴以弥补油价上涨带来的生产压力,同时还对重工业等相关行业给予大量财政补贴或优惠贷款,使得这些产业在应对油价上涨时处于相对有利地位;三是面对油价上涨,企业可能会使用其他替代能源,能源密集度越高、生产规模越大的企业,使用其他替代能源、节能技术以及在石油市场调整库存或通过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的动机和能力会越强,从而其消化油价波动的能力也越强;四是利润水平较高或者是能够影响其他要素投入成本的行业,能够更好地吸收油价供给冲击。从2001-2012年,重工业的利润率月度平均值为6.4%,明显高于轻工业的5.1%。同时,能源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很多属于资源类行业,如水、电、油、煤、气等行业,政府会采取各类措施支持和保障其生产供应。五是对于能源密集度高和国有企业占比较高的行业,其距离石油产业链条的位置更近,对石油供给变动引起的油价变化反应也更敏感和更迅速,从而能够更早地在现货或者期货市场上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受到的负面影响会更小。
(3)油价的需求冲击会扩张工业产出,轻工业的扩张幅度高于重工业,能源密集度低的行业扩张幅度高于能源密集度高的行业,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冲击的影响高于发达经济体的需求冲击,国内需求冲击的影响高于国外需求冲击的影响。对于国外需求冲击和发达经济体需求冲击引起的油价波动,贸易依存度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对于国内需求冲击和新兴经济体需求冲击,贸易依存度越大,受到的影响越小。背后的原因和机理在于:①油价的国内需求冲击对中国工业的影响通常高于油价的国外需求冲击。一般来说,来自国内的需求冲击会直接影响中国工业产出,而来自国外的需求冲击,一方面会影响国外收入水平变化,通过贸易渠道间接影响国内工业产出,由于边际进口倾向通常小于1,所以国外需求冲击带来的国内工业扩张的影响会低于国内需求冲击;另一方面,国外需求冲击会导致国外产出增加,与中国国内工业品形成竞争,通过替代效应抑制国内产出扩张。对于相同幅度的油价国外需求冲击,出口依存度越高的行业受到的影响会越大。②来源于新兴经济体的油价需求冲击对中国工业产出的影响要高于来源于发达经济体的油价需求冲击。可能的原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达经济体服务业占其经济总量的比例较高,其需求冲击会造成服务需求上升,而对工业品的需求上升比例会更低一些;二是发达经济体在工业品方面的竞争力较新兴经济体更强,发达经济体需求冲击推动发达经济体工业品产出上升,会和中国出口的工业品形成竞争,使得中国工业产出上升幅度会更小;三是新兴经济体和中国经济的协同性高于发达经济体,从而来自新兴经济体的油价需求冲击对中国工业的影响也会比来源于发达经济体的油价需求冲击;四是新兴经济体的制造业比重相对较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对更低,相同单位的新兴经济体需求冲击带来的油价上涨幅度可能会更大。
(4)从特定需求冲击或投机冲击来看,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金融投资者数量迅速增加,2012年全球商品指数基金规模达到2400亿美元,其中约50%投资于能源商品,能源商品相关资产价值急剧膨胀,导致国际油价日益脱离基本面因素的变化。那些能够更好地预测油价变化、更多参与原油衍生品市场、能够提前进行库存调整或转嫁成本的行业,受到油价投机冲击的影响会更小,而那些距离石油产业链条较远、缺乏对冲和套期保值手段以及难以转嫁成本的行业,受到油价投机冲击的负面影响就会更大。
为了有效应对油价波动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冲击,政府需要针对不同的油价冲击来源,采取不同的油价上涨应对策略。
(1)从供给层面看,目前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到所消费石油的60%且比例不断上升,而中国石油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中东和波斯湾地区。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需要更加重视石油安全问题,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石油供应体系,加强与中亚、非洲地区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同时,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还相距甚远。美、日、德国的战略石油储备(政府储备加民间储备)早已超过IEA规定的规模水平,分别为158天、169天和127天,中国一期国家石油储备工程可以储备的原油仅为1243万吨,仅能维持15天左右的消费。因此,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原油战略储备建设,争取在2020年以前让石油储备量大约达到90天原油进口量的水平。
(2)从经济需求层面看,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需求上升导致油价上涨,对国内工业部门有一定的产出扩张作用。然而,高度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的形势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求端拉动消费,供给端升级传统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降低能源密集度,控制能源消费,提高能源效率,加强能源供应能力,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此外,推动能源定价市场化也有利于减少油价波动的不利冲击。中国原油价格自1998年6月以来和国际油价接轨,两者走势基本相同,但国内成品油价与国际脱轨且波动程度更剧烈,因而对工业部门的不利影响会更突出。此外,中国的石油进出口权长期被国有石油公司高度垄断,近年来个别民营能源企业虽然获得了政府的海外投资和进出口许可,但却在接收站、油库和管道建设许可权等诸多方面存在障碍,致使政府颁发给它们的石油进出口资质形同虚设。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制度,在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放宽准入,引入民营及社会资本进入上游油气资源、油气主要管网、油气销售部门,一方面可以缓解上游油气开采资本开支压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油气产量提升。同时,中国推出原油期货后,放开国内原油进口权,有利于增加原油期货参与者,也有助于解决地方炼厂原油供应,提升油品品质。
(3)从特定需求冲击看,伴随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基于石油等大宗商品为标的物的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企业可以利用衍生品交易规避油价变动的不利影响。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对国际原油价格没有定价权和话语权。因此,中国应尽快构建开放的原油期货市场及能源金融体系,力争使中国原油期货成为亚太地区进口国际原油的定价基准和世界第三大基准原油期货,从资源需求国的角度争取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主导权。发展原油期货及相关衍生产品,有助于中国争取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的原油定价权,同时为原油生产及炼化企业、国内石化及相关行业企业、原油流通企业、原油进口、仓储、贸易公司提供便利的风险对冲工具,同时推动中国工业行业健康发展。